Right to not Digitize in the AI-era
AI 襲來,「不數位化的自由」該往何方

逃往最後的房間:司改會數位法治特展|講座

2025.09.20

Outline 大綱
  1. Privacy 隱私
  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
  3. Right to not Digitize 不數位化的自由
  4. Data Minimization 資料最小化
  5. Meaningful Alternative 替代選擇權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logo

Privacy
隱私

資訊自決權
個人資料
便利的代價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Epidemic Prevention 防疫

防疫有如抓重案要犯 警尖端科技全用上 2020.03

武漢肺炎衝擊全球,台灣的防疫表現有目共睹。本刊調查,除了第一線醫護人員的付出,政府第一時間啟動跨部會合作,也是重要關鍵,其中7萬警察大軍全面投入,以偵辦重大刑案的態度看待防疫任務,並運用科技偵查手法,釐清確診者的接觸史、掌握隔離者的行蹤,成功防堵疫情可能的破口。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Investigation 調查

先想像一下 💭

  • 外遇蒐證
  • 工商徵信
  • 仿冒調查
  • 尋人查址
  • 婚前徵信
  • 行動跟監
  • 犯罪偵查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隱私

淺談個人資料保護法 2025.04

因為當事人對於自己之個人資料是否揭露、在何種範圍內、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等事宜,具有充分之決定權,此乃當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不容他人任意侵害;倘無法定事由復未經當事人同意,擅自揭露當事人之個人資料者,即屬侵害憲法所保障之當事人「隱私權」。

  • 👤 資訊自決權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隱私

什麼是資料隱私?

資料隱私一般是指一個人能夠自己決定何時、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與他人分享或交流有關他們的個人資訊。這種個人資訊可以是一個人的姓名、位置、聯絡資訊,或者是網路或現實世界的行為。就像有人可能希望把別人排除在私人談話之外一樣,許多線上使用者希望控制或防止某些類型的個人資料收集。

  • 🛸 線上/離線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onvenience & Consideration 便利的代價

交通 🚇

  • 1,200通勤月票
  • 信用卡自動儲值
  • 一卡通/悠遊卡
  • 現金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onvenience & Consideration 便利的代價

Why Hong Kong’s protesters were afraid to use their metro cards 2022.07

Each Octopus card contains a chip that stores its outstanding balance and transaction records, and each card has a serial number for identification. These days, they can even be linked to a credit card to automatically top-up when the balance runs low, making the cards even easier to trace. As police officers put it to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e card is like a GPS system because it can locate where and when the holder uses it.

  • 📡 取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log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

AI / Gen-AI
Data 資料
Game changer?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nd Discriminative Models 2021.05

  • Discriminative Modelling: Classifying an image as a dog or a cat
  • Generative Modelling: Producing a realistic dog or a cat image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Gen-AI 生成式AI

OpenAI - Sora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Gen-AI 生成式AI

Google - Gemini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Technological Change 技術變遷

Concerns in the past

  • 報紙/廣播/電視
  • Internet
  • (智慧型)手機
  • 社群媒體
  • YouTube/直播
  • DVD/電影院/串流平台 🎦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Technological Change 技術變遷

Do Television and Radio Destroy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Villages 2009.1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on social capital in Indonesia. ... I find that increased signal reception, which leads to more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listening to the radio,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with lower self-reported trust. Improved reception does not affect village governance, at least as measured by discussions in village meetings and by corruption in village road projects.

  • 📶 提問本身 > 研究結論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Technological Change 技術變遷

Will Streaming Music Services Kill the Music Industry? 2013.03

Based on my habits, the streaming music industry is killing the traditional music industry. What is good for consumers, in this instance, is not good for artists as streaming services pay oh so very little for each play, see the image to the right. Apple reportedly offered the Industry a streaming payout that is less than 1/3 the industry standard!

  • 💿 順勢或抵抗:產業的變與不變
  • 🚩 時代的侷限:並非每個技術變遷的警告都有成真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Warning on AI 關於AI的警告

Stephen Hawking war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end mankind 2014.12

Prof Stephen Hawking, one of Britain's pre-eminent scientists, has said that efforts to create thinking machines pose a threat to our very existence. He told the BBC: "The development of 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 His warning came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 about a revamp of the technology he uses to communicate, which involves a basic form of AI.

  • 🎐 False alarm? 草木皆兵?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AI Triangle AI三本柱

Three Reasons Why Now is the Time for AI 2018.06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AI Training 訓練AI

How to Trai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Model 2025.07

  1. Define the problem and use case
  2. Understand your data needs
  3. Collect and prepare quality data
  4. Choose an AI model architecture
  5. Train the model
  6.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model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ata 資料

Data is the new air 2018.05

Data is not the new “oil” anymore. Data is the new “air.” It has become more than economic fuel; it is a catalyst of innovation, of disruption, and of possibilities. However, it’s never a guarantee that all innovations, disruptions and possibilities will be positive ones.

  • ⭐ 最常使用的APP?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Terms of Use 使用條款

ChatGPT使用條款 2024.12

內容所有權。 在您和OpenAI之間,在適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您(a)保留輸入的所有權,(b)擁有輸出。我們特此向您轉讓我們對輸出的所有權利、所有權和利益 (如果有)。
我們對內容的使用。 我們可能使用內容來提供、維護、開發和提升我們的服務,遵守適用法律,執行我們的條款和政策,並確保我們的服務安全。
輸出。 如果您不希望我們使用您的內容來訓練我們的模型,您可以按照本說明中心文章中的說明選擇退出。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會限制我們的服務更好地因應您特定使用情況的能力。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Terms of Use 使用條款

OpenAI的企業隱私權 2025.06

OpenAI是否會使用我的業務資料進行訓練?
預設情況下,我們不會使用您的業務資料來訓練我們的模型。若您明確選擇與我們分享資料(例如透過我們的意見回饋機制作選擇)來協助我們改善服務,我們可能會使用該共用資料進行模型訓練。
誰擁有輸入與輸出內容?
您與OpenAI之間:您保留對所有提供給我們的輸入資料的完整權利,亦擁有從我們服務中合法取得的所有輸出資料的所有權(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我們僅在提供服務、遵守適用法律及執行政策所必要的情況下,取得您輸入與輸出資料的相關權利。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onsent or Pay 同意或付費

Most people will trade privacy for access to services such as Google, says Box CEO 2020.01

“I do think actually this is going to cause the ultimate test for consumers, to really make the decision and say, ‘Is the value we’re getting from these services worth possibly some of the data we’re giving up?’” said Levie, whose company provides cloud-based collaboration and file-sharing software.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Game changer? 遊戲顛覆者?

罐頭冷知識:先有罐頭還是先有開罐器?一切起源竟與拿破崙有關! 2025.06

罐頭的誕生要回到18世紀末。當時拿破崙在征戰歐洲時發現大軍糧食保存是最大問題,因此懸賞1.2萬法郎徵求方法。法國廚師Nicolas Appert提出用玻璃瓶密封並加熱的保存法,被認為是現代罐頭技術的開端。後來英國人Peter Durand將之改良為金屬罐頭,並於1810年獲得專利,從此罐頭食品開始進入量產時代,不過全球第一個罐頭工廠是設在美國。有了金屬罐頭,卻沒有人發明專用開罐器,造成19世紀人類小小的苦惱。當時的人得用錘子、鑿子或甚至直接拿槍刺開罐頭。直到1855年,英國人Robert Yeates才發明了第一把專用開罐器。這中間的50年,人類與罐頭「硬碰硬」,想想就覺得辛苦。

  • 🥫 商用為王:Data Openner 資料的開罐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logo

Right to not Digitize
不數位化的自由

習以為常的基礎建設
數位足跡
不被追蹤的需求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軟體即服務

What is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saas application vs on premises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loud 雲端

What is the cloud?

"The cloud" refers to servers that are accessed over the Internet, and the software and databases that run on those servers. Cloud servers are located in data centers all over the world. By using cloud computing, users and companies do not have to manage physical servers themselves or run software applications on their own machines.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Footprint 數位足跡

What is a digital footprint?

A digital footprint, sometimes called a “digital shadow,” is the unique trail of data that a person or business creates while using the internet.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Footprint 數位足跡

數位足跡是什麼?檢查、保護和刪除數位足跡的技巧 2024.06

數位足跡係指特定數位實體的可追蹤線上活動。數位足跡可分為被動(瀏覽活動和儲存在Cookie的資訊),和主動(在社群媒體上發佈的貼文、在網站上建立的帳戶或使用者的任何其他主動行為)。有了數位足跡,網路實體就可以建立網路形象,建立聲譽並影響他人。然而,數位足跡也引發了嚴重的隱私問題:數位足跡可以讓公司根據實體的偏好投放廣告,而陌生人則可以利用數位足跡在網路上對目標進行觀察。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Footprint 數位足跡

Cookies是什麼—網站使用者體驗的關鍵要素

Cookie的基本概念是指網站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中儲存的少量資料,這些資料可用於記錄使用者的行為、偏好、認證狀態等,讓使用者不需要在每次進入網站時重新輸入相同的資訊,從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體驗。Cookie是由網站的伺服器發送並儲存在使用者瀏覽器中,當使用者再次訪問該網站時,這些資料會被瀏覽器發送回伺服器,供網站進行識別和應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Footprint 數位足跡

Cookie是什麼?如何管理Cookie,防範網路隱私外洩? 2022.11

雖說Cookie很方便,但從隱私的角度而言,如果被意圖不軌的第三方使用Cookie,使用者在線上的行動極有可能遭到追蹤。Cookie可隨時刪除,亦可自行選擇是否儲存於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內。可根據需求刪除Cookie,於資安與隱私之間取得平衡。

  • 🕵️ 兼顧?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o Not Track 請勿追蹤

Do Not Track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have attempted to limit the scope of online tracking. Originally proposed in 2009, the Do Not Track (DNT) web header sent a signal from a user’s browser to all sites they visited stating that user’s preference not to be tracked. The DNT header initiative suffered from lackluster adoption by browsers and a lack of mechanisms to enforce the user's preference.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o Not Track 請勿追蹤

Yahoo也放棄「不追蹤」政策 全面監視使用者上站行為 2014.05

繼Google、Facebook之後,Yahoo也宣布取消Do Not Track(DNT)政策。Yahoo在官網宣布,為了更容易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使用者資料與行為,來打造個人化的服務,不再支援使用者瀏覽器上的DNT功能。此舉也意味著,未來就算使用者啟用了瀏覽器上的DNT功能,也無法隱藏自己在Yahoo網站上的行蹤。...DNT機制是由Mozilla所提出,並率先應用在Firefox上,當使用者於瀏覽器中啟用DNT時,所造訪的網站便會知道該名使用者拒絕被追蹤。當DNT被啟用時,代表使用者並不想被追蹤,不想成為目標廣告對象,但只是一種意願的表達,並沒有強制性。理想的情況是所造訪的網站或廣告主會尊重使用者的意願,不追蹤其網路行為。目前Chrome、Firefox、IE都支援DNT功能。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o Not Track 請勿追蹤

‘Do Not Track,’ the Privacy Tool Us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Doesn’t Do Anything 2018.10

Why do we have this meaningless option in browsers? The main reason why Do Not Track, or DNT, as insiders call it, became a useless tool is that the government refused to step in and give it any kind of legal authority. If a telemarketer violates the Do Not Call list, they can be fined up to $16,000 per violation. There is no penalty for ignoring Do Not Track.

  • 🆖 未成功的實驗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robots.txt

一份君子協議的robots.txt維持了網際網路30年來的秩序,但AI的出現破壞了這種信任和平衡 2024.02

這個名為robots.txt的檔案,既沒有法律約束力,也沒有複雜的技術要求,卻像網路初始拓荒者間的君子協定...告訴網路世界誰可以存取你的網站,誰不能。...robots.txt主要用於控制搜尋引擎,你可以讓它們抓取你的網站內容,而它們則承諾把流量引回給你。然而,AI改變了這一切:網路上的公司開始利用你的網站及其數據構建龐大的訓練資料集,用於建立可能根本不會承認你的存在的新模型和產品。robots.txt檔案原本規範著一種相互協作,但現在AI卻像是只索取不貢獻。...支撐robots.txt乃至整個網路的「大家互相尊重」這一基本協議,可能也快要失效了。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robots.txt

被AI爬蟲「爬爆」伺服器之後,維基百科選擇了無奈投降 2025.05

過去一年,AI公司為了取得高品質語料,開始瘋狂爬取像維基百科這樣的資料來源。與其繼續被不斷「扒文」,維基媒體最後乾脆主動把資料整理好,上傳到Kaggle(Google旗下的資料社群平台),向AI公司表示:「請自取,拜託別再來爬了。」不僅如此,為了讓AI更容易理解這些資料,維基媒體還特別將內容轉成結構化JSON格式,明確標示標題、段落與摘要,方便模型快速解析,連格式都「客製化」處理了。

  • 🌐 投降輸一半?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robots.txt

AI訓練資料告急!網路內容限制引發同意危機 2024.07

多年來,開發AI系統的人們一直使用從網際網路中提取的大量文字、圖像和影片來訓練他們的模型。現在,這些資料正在枯竭。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領導的研究小組資料來源計畫(Data Provenance Initiative)本週發表的一項研究,過去一年,許多用於訓練AI模型的最重要的網路來源已經限制了其資料的使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APTCHA 驗證碼

How does the “I’m not a robot” checkbox work? 2019.06

A dystopian world like this needs a reliable way to differentiate an evil bot from a well-intentioned human. How can a banking website be sure that an innocent grandma who is logging in to check that the holiday gift money was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to her grandchildren, is in fact, an innocent grandma? Enter, the “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 or more simply, the CAPTCHA.

  • 典籍數位化 ➡️ 網站圖靈測試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APTCHA 驗證碼

reCAPTCHA

reCAPTCHA Inc. is a CAPTCHA system owned by Google. ... The original version asked users to decipher hard-to-read text or match images. Version 2 also asked users to decipher text or match images if the analysis of cookies and canvas rendering suggested the page was being downloaded automatically. Since version 3, reCAPTCHA will never interrupt users and is intended to run automatically when users load pages or click buttons.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CAPTCHA 驗證碼

驗證碼浪費用戶數十億小時?研究揭開reCAPTCHA背後真相:幫Google賺錢 2025.02

Google早在2009年就收購了廣泛使用的reCAPTCHA工具。加州大學於202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聚焦於通過Google reCAPTCHAv2在現實中最常見的兩種驗證碼形式:「隱形」或基於行為的驗證碼,當你勾選「我不是機器人」框時,甚至在你瀏覽網站時,它會暗中分析你的輸入;還有基於圖像的驗證碼,你需要從Google街景獲取的圖片中選擇所有摩托車、交通號誌之類的內容。這兩種驗證碼對Google都很有價值,前者生成的追蹤cookie可能有助於廣告定向投放,而後者則可用於Google內部的人工智慧模型訓練,或者出售給其他公司。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logo

Data Minimization
資料最小化

Inferred Data 推測資料
Profiling 建檔/剖繪
Privacy by Design 隱私設計
Privacy by Default 預設隱私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Inferred Data 推測資料

別想偷偷裝大人!Google開始用AI判斷你的上網行為是不是未成年 2025.08

根據《TechCrunch》報導,Google近期在美國展開一項新測試,將透過機器學習技術來判斷使用者年齡,不再只依賴帳號設定或手動驗證,而是從平時的搜尋行為與YouTube觀看紀錄下手。系統會綜合帳號內的使用習慣,來推估使用者是否為未成年。如果結果顯示「未滿18歲」,Google就會主動寄送通知,告知帳號權限可能會發生變動。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Inferred Data 推測資料

少女懷孕了,超市不但比家人早知道,甚至能預測產期 2020.03

如同我們可以想像的,Target會整合每個訪客識別號碼的巨量資訊。利用這些資料找到模式與預測顧客的行為。Target發現女性突然購買大量無香味的乳液,往往是在她們懷孕的第四個月初期,因為這些購買行為,通常是與幾個月後的生產有關係。懷孕的女性也常常會購買營養補充品,像是鋅、鈣與鎂。最後,他們用25個購物習慣識別出一個具有特定購物模式的群體,在分析的時候,也會給每個消費者「懷孕預測」分數。藉由「懷孕分析」這個方案,Target可以有87%的信賴水準預測是否懷孕——有時候,甚至可以預測大約的出生日期。從明尼蘇達的例子,Target甚至會比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的父母,更早知道他們的女兒懷孕了。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Inferred Data 推測資料

UK creating ‘murder prediction’ tool to identify people most likely to kill 2025.04

The UK government is developing a “murder prediction” programme which it hopes can use personal data of those known to the authorities to identify the people most likely to become killers. Researchers are alleged to be using algorithms to analyse the information of thousands of people, including victims of crime, as they try to identify those at greatest risk of committing serious violent offences. ... The government says the project is at this stage for research only, but campaigners claim the data used would build bias into the predictions against minority-ethnic and poor people.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ofiling 建檔/剖繪

行為側寫與行為定向(Behavioral Profiling and Targeting) 2018.11

所謂「側寫」(profile)這個名詞,乃源自於犯罪心理學,是指根據警方所掌握到的線索,推斷罪犯的背景與特徵。1950年代,一位炸彈客橫行紐約,警方束手無策。紐約警方後來請到犯罪心理學家James Brussels來協助。...至於「行銷側寫」(Marketing Profiling)則是將「側寫」這樣的概念與技術運用到行銷領域,做法則是透過數據分析來描繪消費者的圖像,包括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生活習慣、興趣、偏好等。企業進一步根據行銷人側寫的結果,找出目標市場,並發展個人化的行銷方案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Anonymized 匿名化

你的個資真的已經匿名化了嗎? 2019.09

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匿名化資料並非個資,因此可以任意分享、販賣而並未違反隱私保護相關法律。即便多數匿名化資料集中,包含個人的約會對象偏好、政治傾向、家戶購買資料等特徵描述,仍然可以在市場上流通販賣,例如跨國消費者信用報告公司Experian,將其所有之超過兩億三千五百萬位美國人資料賣給行銷公司Alteryx。針對資料匿名化之有效性問題,倫敦帝國學院及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日前開發出一種演算法,可以從幾乎是任一資料集中——只要至少含有15項屬性特徵(attributes),如性別、郵遞區號、婚姻狀況等——辨識出99.98%美國人。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隱私強化技術

隱私強化技術:平衡資料保護與資料應用 2024.06

當我們已經匯集了資料,卻礙於隱私無法直接分享給他人應用時,可以透過...模糊化原始資料包含的隱私資訊或個人識別資訊,以產生兼顧隱私保護及資料應用需求的衍生資料,供後續資料共享及分析應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隱私強化技術

差分隱私(Differential Privacy) 2024.09

差分隱私是一種保護個人資料隱私的方法,透過在資料中加入一定的雜訊,使得資料釋出後不會揭露個人資訊。差分隱私廣泛應用於資料共享、資料挖掘、機器學習等領域,可有效保護敏感資訊的隱私,同時保持資料的可用性和可分析性。差分隱私的原理可理解成,若對僅有一筆紀錄不同的兩個資料庫比對分析,無論兩者差異是加入、刪除或修改該筆紀錄,其透過隨機演算法的分析結果將不會有重大差異,即分析結果的差異是可控的。這也意味著一個具有差分隱私保護的系統或演算法在分析過程中能有效地隱藏個人的參與資訊。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隱私強化技術

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 2024.09

合成資料是一種生成資料的技術,藉由數學模型或演算法,產生與真實資料相近的人造資料,其具有真實資料的統計特徵與結構,可以在不透漏真實資料的情況下,替代真實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機器學習訓練等應用。此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軟體測試、消除機器學習模型偏差、標註深度學習資料標籤與保護隱私資料等不同用途。合成資料的應用廣泛,本指引主要針對有助於隱私保護的應用進行說明及闡述。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rivacy by Design / Privacy by Default 隱私設計/預設隱私

資料隱私設計 Design for Data Privacy 2018.08

隱私設計(Privacy by Design)是於九零年代就有的框架,一直以來都是企業可以選擇是否要遵循。而現今GDPR規定ㄧ定要將Privacy by Design列入要求。像是預設隱私(Privacy by Default)也是GDPR重點之一,產品預設必須以使用者隱私為優先,舉例來說,不能一開始就將使用者隱私暴露打開,而使用者必須事後進去手動關掉。資訊透明也是Privacy by Design的重點,產品必須向使用者揭露產品紀錄的什麼資訊、如何使用這些資訊、在哪裡儲存這些資訊。

  • 🎇 光譜兩端:當科技遇上法律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Bill of Rights 數位權利法案(Draft v3.1)

第4條(最小資料化權利)

  1. 人民有權請求政府或企業於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時,將該資料化之程度降至最低
  2. 最小資料化應作為所有基於「同意」的個資保護法規、隱私保護法規之先決條件。逾越必要範圍者,其同意無效
  3.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人民有權獲知、更正、刪除或要求停止蒐集政府或企業持有或推論之關於該個人之資料及資訊,包括但不限於:(1) 個性、人格特質 (2) 意識形態、政治傾向 (3) 性生活或性取向 (4) 宗教或哲學信仰 (5) 健康、基因或生物特徵資訊 (6) 種族或血統、移民身份 (7) 工會會員身分 (8) 過往刑事紀錄(不限於定罪)
  4. 政府有責任確保於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時採取最小資料化以保障人民權利,並要求企業踐行同等義務。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logo

Meaningful Alternative
替代選擇權

「選擇」參與數位環境的自由
差別待遇
有意義的替代方案
非數位的支付方式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Opt-in 選擇同意

什麼是Opt-in? 2022.07

現在網際網路上有幾種蒐集個人資料和徵詢使用者同意的作法:Opt-in(選擇同意接收電子郵件廣告)、Opt-out(選擇拒絕接收電子郵件廣告)以及 Double opt-in(即在電子郵件訂閱過程中增加一個步驟,要求使用者驗證其電子信箱位址並確認訂閱)。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Opt-out 選擇退出

111年憲判字第13號【健保資料庫案】 2022.08

次查依前述對事後控制權之說明,就健保署因辦理健保業務而合法蒐集健保資料中個人健保資料,並提供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原始蒐集目的外利用此一限制個人資訊隱私權之行為,當事人之停止利用權應仍受憲法第22條規定保障。但由相關法制整體觀察,卻未見立法者依所保護個人資訊隱私權與利用目的間法益輕重及手段之必要性,而為適當權衡及區分,一律未許當事人得請求停止利用,停止利用應遵循之相關程序亦無規定,亦即欠缺當事人得請求停止利用之相關規定,顯然於個人資訊隱私權之保護有所不足;於此範圍內,違反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資訊隱私權之意旨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Opt-out 選擇退出

健保署依憲法法庭判決意旨,即日起提供民眾退出資料目的外使用 2025.08

為回應111年憲法法庭憲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並落實個人資料自主權,於8月12日起,民眾可向健保署申請健保資料停止目的外利用。健保署表示,憲法法庭對健保資料的運用價值給予肯定,審認其為增進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而回顧過往,學研單位運用健保資料在學術研究、公共衛生及政策評估等多方面,於國內外期刊發表逾九千餘篇論文,並培育國內許多博碩士學子取得學位。然而,為回應民眾對資料自主權的重視,健保署在立法院審議《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管理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參考前開法案立法重點先行公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研究利用與停止利用申請作業及管理要點」,作為提供民眾申請停止資料目的外利用之作業依據。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Bill of Rights 數位權利法案(Draft v3.1)

第5條(離線替代方案權)

  1. 人民有選擇是否參與數位環境之自由。
  2. 國家應積極制定基礎設施和可行程序,以確保人民拒絕參與數位環境時,仍得完整近接及使用重要公共服務及關鍵基礎設施,並得以非數位化方式行使公民權利及履行公民義務
  3. 國家對人民,不得因其是否參與數位環境之選擇,予以差別待遇
  4. 國家應積極告知人民相關之離線替代方案
  5. 第2項所定重要公共服務及關鍵基礎設施,包括但不限於社會福利、衛生醫療、民政、戶政、勞動、教育、農業、司法之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
  6. 國家應立法促使公共服務及關鍵基礎設施之提供者制定基礎及可行程序,保障人民前5項之權利。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Non-digital (Payments) 非數位(支付)

遺失小黃卡 - 補發接種紀錄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Fiat Money 法定貨幣

新臺幣法償效力之說明 2021.09

新臺幣為國幣,於我國境內所從事之交易,應以新臺幣來表示、記錄及結算。原則上,商家不應拒絕以新臺幣現金為交易之支付,除非法令另有規定或依契約約定(如線上交易、無人銷售、自助服務等情況),採現金以外之方式作為支付工具,且商家有義務於提供商品或服務前,明確揭示所接受之支付方式,其有關約定並應符合公平互惠原則,以避免消費糾紛。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Digital Bill of Rights 數位權利法案(Draft v3.1)

第5條(離線替代方案權)

  1. 因數位科技發展,致國家無從選擇而須依賴數位科技以達成特定之公共行政目的時,該行政行為不較使用數位科技時,對人民更不利益。
  2. 人民有使用數位化貨幣或非數位化貨幣之自由。
  3. 人民使用非數位化貨幣所為之支付,亦具有法償效力。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Revisit Epidemic Prevention 回到防疫

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簡訊實聯制!怎麼下載、怎麼用一次看懂 2022.04

「臺灣社交距離App」是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與行政院及衛福部疾管署合作的防疫App,強調免註冊、重視隱私與使用者意願,不會擷取使用者資訊,也無個人資料上傳。App原理是透過藍牙訊號強弱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因此不會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也不是足跡追蹤。擔心民眾產生隱私疑慮,官方表示「臺灣社交距離App」藉由藍牙技術記錄接觸對象、接觸距離與時間,並產生去識別化資料。去識別化資料是由使用者手持裝置每15分鐘自動生成一個隨機、不可回溯、無法還原的雜湊值(Hashed ID/隨機ID),且每次的隨機ID皆不同,相關接觸資料僅儲存於個人手持裝置端14天,過期資料會自動從手持裝置中刪除。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Before the End 寫在最後

Right to not Digitize in the AI-era
AI 襲來,「不數位化的自由」該往何方

(生成式)人工智慧時代中,生而為人的資料生產者角色、隱私保護與權利變遷

  • Government / enterprise / people 政府/企業/人民
  • Review the contract 契約要看
  • Pay for privacy 隱私有價
  • Moderation in all things 過猶不及 🔴🟡🟢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Your Call 選擇

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
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戒。
- Thomas Jefferson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Powered By 以上

Github iunn-sh/right-to-not-digitize GitHub License

Credit Link
Marp marp-team/marp-cli
NEObeam mikael-ros/neobeam
jf open-huninn justfont/open-huninn-font
Font Awesome FortAwesome/Font-Awesome
逃往最後的房間:數位法治特展 2025.09.20 不數位化的自由

投影片會後提供

藍色 = 連結

but what if I've got nothing to hide?

難以想像過去的生活方式(數位原住民):查字典比賽、查號台

role in AI era: air supply (along with computing power)

隱私作為一種交易貨幣

Killer application: influence and potential profitability

DVD/Netflix, Adobe Creative Cloud, Microsoft 365

最常使用的app?

low-tech可能是防火牆

刷卡買機票

油門與煞車